這本小冊記錄「雪岩俱樂部」的伙伴在民國68年 (西元1979)冬天玉山救難的過程。
以小白花(細葉薄雪草Edelweiss)為部徽的「雪岩俱樂部」, 召募同好, 組織了一支含教練共28名的冬訓隊, 選擇臺灣最高峰玉山作為訓練基地。
為進軍喜瑪拉雅山,冬訓隊選擇罕有登山者到臨的玉山北坡駐留, 準備以此作為訓練基地。冬訓隊的第一目標選擇第一雪溝(命名為「劍溝」)登玉山主峰與東峰, 企圖完成國人首次冬期冰雪地自「劍溝」登玉山; 第二個任務: 從北峰翻越主峰風口,在三叉峰設中繼營, 縱走玉山南峰, 作極地登山訓練。
但是1月29日夜晚的墜崖山難發生後, 所訂計劃停頓,冬訓隊的人力資源全部投入救難。
冬訓隊在進駐玉山第五天,即民國六十八年(1979)一月二十九日的下午,三重山協玉山登峰隊四男一女, 隊長林士崇, 為了架好營帳, 在強風中自山頂失足墜落300公尺到達劍溝底部雪坡上,其隊員見狀下去搶救, 結果反而事態擴大, 除林士崇墜落身亡外, 一人失足頭部撞擊重傷, 一人身困雪岩披覆的北壁上下不得, 事發後玉山山區已降下黑夜,情況非常險惡。
冬訓隊義不容辭擔起救難任務, 這個決定阻止了骨牌效應的擴大。
隨後, 最關鍵的三天中,展開了有史以來最迅速的救援行動,民生報記者黃建興在事發當年,還以「一次奇蹟似的玉山救難」為題連載三天導。
冬訓隊貼近現場, 裝備及技術皆足堪勝任, 一時之間立即由冬訓隊伍的型態轉為冰雪地上失事的救難隊伍, 隨後九天, 每天與生命賽跑; 經由全體教練與隊員的通力合作, 救下了困在玉山頂上的四名登山者, 並在北坡上協助挖掘出身故者遺體,最後成功從3600公尺的玉山北壁救下這群無助的愛山者, 完成了我國冬期冰雪地高山艱難的救援任務。
總結129玉山山難能「奇蹟」似圓滿善後,筆者認為有幾個條件決定了本次救援的成敗:
1. 是不幸也是幸運, 冬訓隊的活動地區臨近失事地點,人力裝備充足, 能在遇難後第一時間展開救援, 成功救下困在北壁上的失事者, 防止事態進一步擴大。
2. 冬訓隊帶上了齊全的各式冰雪地形登山器材,如:冰樁、阻雪板、JUMAR、及登山繩等器材;這些器材在運送重傷患郭榮芳下北坡發揮了重大作用。
3. 人力與資源充份支援且及時, 隨隊醫師蔡文宗準備齊全的醫療器材、藥品,從八通關及時趕到, 提供現場急救, 挽救了一條寶貴的生命。
此外, 這場救難人員中若要選出最關鍵人物, 先遣隊長應詩澄(大貓)應居首功。
大貓指揮若定, 人力配置果決,掌握了第一時間救難的黃金要素。多位隊員黃福來﹑蕭宗熙﹑謝世枋﹑林明源﹑張銘隆及洪端祐奮不顧自身安危的勇氣,承擔未曾有過的艱險, 近乎完美的完成每一次的任務,趙志華 徐慶榮﹑黃曙東等人協助挖掘直到救難結束才下山。
玉山救難成功來自「雪岩俱樂部」多年來的自訓與準備, 為的是累積冰雪地登山的能力,並把目標放在喜馬拉雅,但是絕未想到在冬訓剛啟就用盡所有的絕活。
次年(1980年)一元兄再次帶領冬訓隊, 張銘隆謝世枋等人從劍溝登玉山,此舉將台灣的冰雪地登山明朗的宣示開來
這兩次的玉山冬訓奠定了雪岩俱樂部的海外登山活動的信心,1980年一元兄突破瓶頸, 成功帶出我國第一支喜馬拉雅登山隊(Pharachamo 6383m),隨後有筆者1981年春Chulu West ,1981年冬蔡楓彬印度Trisul , 1982年林芳娟尼泊爾Tent Peak女子隊, 1982吳夏雄印度白針峰, 1983李淳容印度Brigupath 新路線張銘隆登頂等喜馬拉雅6000及7000公尺級登山活動。這段期間以至往後十年,台灣山岳界把目標往上放向8000公尺巨峰, 1993年5月傑出的李淳容女士組織兩岸珠穆朗瑪峰登峰隊,吳錦雄成為第一個台灣人登上世界最高峰 - 聖母峰。
散居各地,漂泊無定所, 並無特定組織型式, 以活動為旨趣凝結,回顧「雪岩俱樂部」60年代末開始萌芽, 到80年代中期, 前後達25年的台灣海外登山的黃金時代, 這些當年的「救難英雄」幾乎無役不參。是年在玉山救難的這些隊員, 不但活躍在喜馬拉雅,也多有北美阿拉斯加及南美安地斯的探險登山活動。
不過, 上天並不獨厚這群仁者,大貓在1982年一次車禍中嚴重腿傷,隔年倆位傑出隊友徐慶榮及黃世傑同時在印度喜瑪拉雅的登峰途中失蹤,至今杳無音訊。
去年到苗栗馬拉邦山弔念徐慶榮, 今年(2005)初大貓自美返國,再度勾起了昔日山中共患難的記憶。
始作俑者之一的我, 心想不能忘懷台灣登山史上這一段… 。
讓榮譽歸於勇者, 讓事蹟永留世人; 山岳無情, 前事已難避免,有期後者知所警備,是筆者所願。
張文溪
2005年6月5日
以小白花(細葉薄雪草Edelweiss)為部徽的「雪岩俱樂部」, 召募同好, 組織了一支含教練共28名的冬訓隊, 選擇臺灣最高峰玉山作為訓練基地。
為進軍喜瑪拉雅山,冬訓隊選擇罕有登山者到臨的玉山北坡駐留, 準備以此作為訓練基地。冬訓隊的第一目標選擇第一雪溝(命名為「劍溝」)登玉山主峰與東峰, 企圖完成國人首次冬期冰雪地自「劍溝」登玉山; 第二個任務: 從北峰翻越主峰風口,在三叉峰設中繼營, 縱走玉山南峰, 作極地登山訓練。
但是1月29日夜晚的墜崖山難發生後, 所訂計劃停頓,冬訓隊的人力資源全部投入救難。
冬訓隊在進駐玉山第五天,即民國六十八年(1979)一月二十九日的下午,三重山協玉山登峰隊四男一女, 隊長林士崇, 為了架好營帳, 在強風中自山頂失足墜落300公尺到達劍溝底部雪坡上,其隊員見狀下去搶救, 結果反而事態擴大, 除林士崇墜落身亡外, 一人失足頭部撞擊重傷, 一人身困雪岩披覆的北壁上下不得, 事發後玉山山區已降下黑夜,情況非常險惡。
冬訓隊義不容辭擔起救難任務, 這個決定阻止了骨牌效應的擴大。
隨後, 最關鍵的三天中,展開了有史以來最迅速的救援行動,民生報記者黃建興在事發當年,還以「一次奇蹟似的玉山救難」為題連載三天導。
冬訓隊貼近現場, 裝備及技術皆足堪勝任, 一時之間立即由冬訓隊伍的型態轉為冰雪地上失事的救難隊伍, 隨後九天, 每天與生命賽跑; 經由全體教練與隊員的通力合作, 救下了困在玉山頂上的四名登山者, 並在北坡上協助挖掘出身故者遺體,最後成功從3600公尺的玉山北壁救下這群無助的愛山者, 完成了我國冬期冰雪地高山艱難的救援任務。
總結129玉山山難能「奇蹟」似圓滿善後,筆者認為有幾個條件決定了本次救援的成敗:
1. 是不幸也是幸運, 冬訓隊的活動地區臨近失事地點,人力裝備充足, 能在遇難後第一時間展開救援, 成功救下困在北壁上的失事者, 防止事態進一步擴大。
2. 冬訓隊帶上了齊全的各式冰雪地形登山器材,如:冰樁、阻雪板、JUMAR、及登山繩等器材;這些器材在運送重傷患郭榮芳下北坡發揮了重大作用。
3. 人力與資源充份支援且及時, 隨隊醫師蔡文宗準備齊全的醫療器材、藥品,從八通關及時趕到, 提供現場急救, 挽救了一條寶貴的生命。
此外, 這場救難人員中若要選出最關鍵人物, 先遣隊長應詩澄(大貓)應居首功。
大貓指揮若定, 人力配置果決,掌握了第一時間救難的黃金要素。多位隊員黃福來﹑蕭宗熙﹑謝世枋﹑林明源﹑張銘隆及洪端祐奮不顧自身安危的勇氣,承擔未曾有過的艱險, 近乎完美的完成每一次的任務,趙志華 徐慶榮﹑黃曙東等人協助挖掘直到救難結束才下山。
玉山救難成功來自「雪岩俱樂部」多年來的自訓與準備, 為的是累積冰雪地登山的能力,並把目標放在喜馬拉雅,但是絕未想到在冬訓剛啟就用盡所有的絕活。
次年(1980年)一元兄再次帶領冬訓隊, 張銘隆謝世枋等人從劍溝登玉山,此舉將台灣的冰雪地登山明朗的宣示開來
這兩次的玉山冬訓奠定了雪岩俱樂部的海外登山活動的信心,1980年一元兄突破瓶頸, 成功帶出我國第一支喜馬拉雅登山隊(Pharachamo 6383m),隨後有筆者1981年春Chulu West ,1981年冬蔡楓彬印度Trisul , 1982年林芳娟尼泊爾Tent Peak女子隊, 1982吳夏雄印度白針峰, 1983李淳容印度Brigupath 新路線張銘隆登頂等喜馬拉雅6000及7000公尺級登山活動。這段期間以至往後十年,台灣山岳界把目標往上放向8000公尺巨峰, 1993年5月傑出的李淳容女士組織兩岸珠穆朗瑪峰登峰隊,吳錦雄成為第一個台灣人登上世界最高峰 - 聖母峰。
散居各地,漂泊無定所, 並無特定組織型式, 以活動為旨趣凝結,回顧「雪岩俱樂部」60年代末開始萌芽, 到80年代中期, 前後達25年的台灣海外登山的黃金時代, 這些當年的「救難英雄」幾乎無役不參。是年在玉山救難的這些隊員, 不但活躍在喜馬拉雅,也多有北美阿拉斯加及南美安地斯的探險登山活動。
不過, 上天並不獨厚這群仁者,大貓在1982年一次車禍中嚴重腿傷,隔年倆位傑出隊友徐慶榮及黃世傑同時在印度喜瑪拉雅的登峰途中失蹤,至今杳無音訊。
去年到苗栗馬拉邦山弔念徐慶榮, 今年(2005)初大貓自美返國,再度勾起了昔日山中共患難的記憶。
始作俑者之一的我, 心想不能忘懷台灣登山史上這一段… 。
讓榮譽歸於勇者, 讓事蹟永留世人; 山岳無情, 前事已難避免,有期後者知所警備,是筆者所願。
張文溪
2005年6月5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