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13日

德國人之山 楠迦帕貝峰

野外158 4月號(71.8.1)

「裸山」--楠迦帕貝峰

在坊間的地理書上,在喀什米爾這塊高地,你很難找到一些岳界熟知山峰的位置 , 由於這塊地區除了短期間的平靜外 , 第二次大戰後一直是印度與巴基斯坦邊界糾紛的焦點 , 以致於很多著名的山岳報導多集中在喜馬可拉雅山印度以東地帶 , 而喀什米爾北方的喀喇崑崙山脈及喀什米爾本身一直給外界一個很模
糊的印象 , 至於世界第九位的高峰---「楠迦帕貝峰」(Nanga Parbat, 八一二五公尺 ),連登山者也不知位置在那兒。

在上述這兩地區卻擁有K2、布羅德峰、加歇布魯木 I 峰、加歇布魯木Ⅱ峰與楠迦帕貝峰 , 總共五座八千公尺以上的巨峰 , 至於七千公尺以上的高峰至少也在二十座以上 , 稱得上登山家夢寐以求的試身場所。

前幾年 , 戰事突然歇息下來 , 巴基斯坦和印度又重新開放喀什米爾地區供登山者進入 , 因此 , 像前述幾座高峰包括楠迦帕貝峰在內 , 又有許多可歌可泣的事蹟發生 , 雖然最近兩國政府又因戰爭理由對此山區時時封閉 , 但是在短短幾年內所締造的登山紀錄 , 已經讓等待了這麼久的登山家們引以自慰了。

本文的區域地圖係參照美國地理雜誌一九六三年五月號之附圖 , 山區地圖則輾轉從友人的書檔中與英文對照而得,而此區域的圖片更是可遇而不可求。

楠迦帕貝峰 (Nanga Parbat , 八一二五公尺 , 二六六六 O 呎 ) 為喀什米爾這塊高山地區的盟主 , 獨立的山容自成楠迦帕貝山塊。梵文中 , 楠迦帕貝為「裸山」的一意思 , 可以說是不被拘束 , 具有兒童般天真性格的雪山 , 這一點從以後所介紹的登山史中 , 不難知道他發起怒來不管後果的頑童性格,是如何地讓登山家們又愛又恨。

早期的探險

自巴基斯坦北方的羅瓦賓地 (Rawalpindi)搭飛機到吉爾吉特 ( Gilgit ), 途中便可以憑窗望到楠迦帕貝峰的南壁 , 此一南壁高達五千公尺 , 真是世界上最大的峭壁。德國叫它為「魯帕爾壁」 ( Rupal Face), 到目前為止, 只有1970年的奧國隊試過 , 下文中會詳細介紹。

西北面也出奇的高 , 第一次征服此山的德國登山家發現 , 為開始登山所設立營地的高度距峰頂還有四千公尺 , 與玉山的海拔高度一樣。這一項攀登高度也是其餘山峰所不及的地方 , 即使像聖母峰高出楠迦帕貝峰七百公尺 , 他必須攀登的高度為三千五百公尺 , 這是一個十分平均的數字。但是楠迦帕貝峰的營地是設於海拔三千九百六十七公尺的地方 , 山壁愈陡 , 設營愈低 , 可知爬此山自始便很難了。

早在十九世紀末,英國的陸軍便在喀喇崑崙山區內從事探險活動,他們繪製的地圖也很實用。其中有一名陸軍少尉叫布魯斯(Charles Gran Ville Bruce),在這次早期的探險活動中,便變成了狂熱的登山者。他身材高大、健壯,膽識過人,
與當地土著相處尤其好。布魯斯第一次攀登楠迦帕貝峰,他們的隊長是馬莫利(Albert Mummery),馬莫利是承襲阿爾卑斯山登山傳統的新派人物,他的登山技術非常好,為的是在當時開創新風氣,把阿爾卑斯山的困難路線開發出來。

在這次攀登過程中 , 他主張應用阿爾卑斯山特有的登山方式Alpine Style)來爬楠迦帕貝峰。

他與隊員從西北面的迪米爾(Diamir ) 進入, 當他們在第二次攀登同意分成兩隊後 , 馬莫利與他的嚮導在入山之後,從此便沒再看見過 , 可能他們是在雪崩中
遇害的。這一件遇難事件也是喜馬拉雅山登山史首次遭難事件。

一連串山難的悲劇

往後三十年間 , 歐洲的登山家們集中在西藏北邊與印度北方的高峰間探險。直到1930年才又有登山者進入 , 自此一連串山難的悲劇不斷發生 , 甚至有全軍覆沒的悲慘後果 , 使得這座遠望不可及的巨靈得到「惡山」的封號。

攀登此山通常從西北面的迪米爾冰河谷進入 , 然後切到北峰南方的缺口 , 再從雪崩頻仍的北坡迂迴攀登。這樣淨攀高度記錄上為四千一百五十八公尺 , 幾乎是攀登聖母峰的一倍半。

一九三三年德國著名的登山家梅可爾 ( Willy Merkl) 率領一支與美國的聯合隊自北面的雷基歐特冰河 ( Rakhiot Gl.) 漸進 , 在抵七千公尺的雷基歐特峰西壁下時 , 看到楠迦帕貝北壁的雄姿 , 但天氣惡劣無法再往前進。

一九三四年 , 梅可爾再度組織一支堅強的隊伍前來征服楠迦帕貝峰, 他們五人和十一名雪巴人在經過數星期的奮鬥後 , 終於越過主稜線的「銀鞍」(Silver Saddler ) 這是介於七八一六公尺的北峰間的鞍部 , 也是主峰前最後的緩衝點 , 他們最後到達七八五 0 公尺的主稜。勝利好像在望 , 可是一陣狂風暴雪猛然突襲 ,十六名隊員全部受困在岌岌可危的帳蓬裡。由於他們的食物不足 , 雖然暴風雪猛吹不息 , 梅可爾下令撤退到二千公尺下方的補給營。在往後數日中 , 梅
可爾的三位隊友和六名嚮導遇難死亡 , 梅可爾亦在途中墜崖失蹤。

此後 ,德國的登山者便決心征服這座「惡山」,一九三七年德國又派出一支隊伍 , 但是這一支隊伍的遭遇更叫人驚心動魄 , 在七月十四日的深夜裹, 一場突發的大雪崩把包括隊長卡爾維里以下七名德國人和九名雪巴人全部埋在崖下 , 總共十六名隊員全部遭難 , 無一倖免。

1930 年代後期 , 又有兩支德國隊來此 , 但都遭到鍛羽命運。

在喜馬拉雅攀登史上 , 埃佛勒斯峰歷經英國人的開拓最後成功 , 因此有「英國人之山」的追贈 ,此外如馬那斯鹿峰之「日本人之山」。但是 , 比起楠迦帕貝峰為「德國人之山」的封號 , 前二者似乎便沒有那樣強烈的感受。總共在征服楠迦帕貝峰之前 , 喪生在此山的登山家 , 為數達三十一人,德國人便佔了二十六位。這項悲運使德國人更發勵志要來征服此山 , 直到降服為止。

歷史上首登

因二次大戰及中亞的變亂 , 直到一九五三年才有隊伍出現。這次隊伍稱為「威立﹒梅可爾紀念登山隊」 , 隊長為赫立高佛 ( Karl M Herrligkoffer),以下有亞先布雷勒 ( P. Aschenkrenner)) 、奧門 (F.Aumann ) 、比特林 ( A.Bitter Ling) )、布爾 (H.Buhl) 、厄特爾 (H.Ertl ) 、佛拉烏伯格 ( W. Frauenberger) 、堪貝特( O.Kempter ) 、高聶斯伯格 (H.Kollensperger ) 及瑞年 (K.Rainer) 。為數八人的隊員均為一時之選。

在一九五三年七月三日早上二點半 , 赫曼﹒布爾獨自一人自最後營地出發 ,
在攀登了一千三百五十公尺的高度後 , 終於在晚上七點上達頂峰 , 完成了德國人征服此心的願望。

這座山對德國人的意義不止榮耀 , 復仇的意味可能更為恰當 , 在征服此山之前奪去了三十一條生命便難以忍受 , 因此復仇的意念便很自然流露在同胞的面孔上。不過登山卻是一板一眼的進行下去 ,這些紀錄使人更為欽佩的看到 , 攀登楠迦帕貝峰更需要膽識與毅力。

赫曼﹒布爾獨自一個人爬上山頂 , 這是喜馬拉雅山探險史上絕無僅有的事。單獨一個人爬八千公尺的巨峰是難以想像的事。

這支隊伍把基地設在三干九百六十七公尺的冰河床上 , 以上的營地分別是第一營 ( 四四七 0 公尺 ) 、第二營 ( 五三 00 公尺) 、第三營 ( 六一五 0 公尺 ) 、第四營 ( 六六九 0公尺 ) 、第五營 ( 六九 00 公尺 ) 。從第五營到峰
頂的高度距離是一千三百五十公尺 , 在八千公尺的山峰這是最長的攀登高度。 ( 最短的攀登高度為日本馬那斯鹿峰第六營到峰頂的二百二十五公尺 ) 布爾花了十六個小時到這山頂。但在漆黑的夜裡只能找地方歇息下來 , 在零下四十度的低溫 , 沒有睡袋、營帳也沒有熱食 , 布爾伯居然保全了生命 , 隔天如奇蹟似地獨自一人回到營地。

雷厚德.梅思納與楠迦帕貝峰

楠迦帕貝峰在此次充滿膽識的登頂壯舉之後 ,往後只有義大利人梅思納堪與之比擬。雷厚德.梅思納(Reinhold Messner) 稱得上一九七 0 年代的頂尖級國際登山家 , 與布爾同樣具有廣泛的阿爾卑斯山登山背景 , 他自幼便在阿爾卑斯山爬山 , 多羅米提 (Dolomites ) 的爬岩、馬特洪峰北壁、愛格峰北壁的冬天首登 , 然後八千公尺級隱峰之不帶氧攀登、馬那斯鹿峰南壁之獨登 , 以及楠迦帕貝峰北壁之突破下降。一九七八年楠迦帕貝峰不帶氧之獨登 , 使楠迦帕貝峰的盛名與梅思納這個人緊緊聯結在一起 , 其情形一如布爾所曾嘗過的滋味一樣。

一九七八年九月八日 , 雷厚德梅思納一個人揹著背包從「迪米爾」找到一條新路爬到山頂。從基地營爬到山頂僅費去三天半 ! 但因為在下山途中碰上壞天氣 , 逗留了十二天才下到基地營 , 當時大家都以為他已凍死在山上 , 其實梅思納除了幾個手指頭凍傷以外 , 精神還很好。

早先幾年梅思納揚言爬挨佛勒斯峰可以不用氧氣登頂 ( 去年他已證實了這一紀錄 ), 對楠迦帕貝峰則打算一個人獨自完成 , 現在他在沒有氧氣筒、沒有同伴或高地挑夫的協助之下單獨一個人攻下這座八千公尺級的巨峰。這也是他是年的第三座八千公尺級巨峰的登峰 ( 其他兩座為排名第六位的馬那斯鹿峰和第十三位的隱峰 ), 加上去年埃佛勒斯峰的無氧登頂 , 目前他是世界上唯一具有登過八千公尺四座級巨峰的人。這項紀錄以他的年紀來說還會繼續增加下去 , 而且也很難為他人打破 , 實在是一個超人。

魯帕爾冰壁 ( Rupal Face )

前文提及世界上最大冰壁楠迦帕貝峰的「魯帕爾」 , 在一九七 0 年之前 , 是從未有人敢去嘗試的惡地。一般登楠迦帕貝峰皆從北面或西北面上登 , 南面的魯帕爾冰壁 ( Rupal Face ) 終於在一九七 0 年被梅思納攻破 , 然後他與弟弟兩人橫渡下降迪米爾冰河脫生。隊長同為一九五三年的赫立高佛。但是梅思納這一次為難以解釋的原因臨時變卦沒按照隊長的指示原路下山 , 而轉為橫斷路線 , 雖然梅思納死里逃生 , 他的胞弟卻凍死在山上 , 事後赫立高佛大怒之下向法院告了一狀 , 經過長久一番爭執 , 梅思納為這場訴訟付了五萬馬克。

一般看法 , 楠迦帕貝峰已走向其最高峰 , 最難的路線都已克服過了 , 綜觀一八九五年馬莫里的探查,直到一九七八年梅思納獨登成功 , 主要有十九個探險隊來訪 , 有紀錄可查的登頂隊伍只有少數幾隊 ,分別為一九五三年、一九六二年、一九七 0 年及一九七八年 , 這四隊均為德語系隊。
在十九隊當中 ,日本二隊 , 其餘均是德國人組成 , 楠迦帕貝峰號稱「德國人之山」一點都不為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