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24日

雪原上的春天 1973


雪山---大劍山縱走

原載 野外雜誌 64期 63年6月

最後的拼圖

57年隨前輩丁同山先生走雪山西脊(翠池探險隊),幾年來或登峰、或縱走,已踏遍了雪山山脈的高峰,除了雪山南脊—雪山到劍山這條稜脈。能完成雪山到劍山的縱走才算完成最後的拼圖。

以雪山主峰為中心放射出去的幾條稜脊 , 在地形上大致都有類似的共通處;即相連起伏不大的緩稜, 偶有斷崖均不能連續, 以及多少總有一條可資辦認的路跡。
這座山麓以大安溪為界,以北是東北季風與西南季風吹拂的界限 , 因此冬季的雨量相當大。至於雪量 , 則以一月到二月為多 , 以後則逐漸被少 , 到了四月末期仍可發現殘雪。至於東坡 , 地形向陽 , 及植物聚落的影響 ,其積雪情形顯然沒有西坡這麼強烈 , 在緩稜上即使是冬季 , 積雪也很快融化 , 只有樹蔭下才有一點殘餘的雪渣。

桃山---大霸 , 大霸---雪山 , 雪山---大雪山及雪山---劍山稜線顯然最具典型。前兩條稜脊最為熱門 , 尤其是大霸---雪山(聖稜線), 以及結合雪山---大霸與桃山---大霸的「 Y 型」蹤走都曾經有過鼎盛時代。雪山---大雪山(西稜)自多年前先進們踏過後 , 縱走的隊數也甚可觀 , 不過,似乎都沒有前兩條熱門;至於雪劍(南稜) , 則更為冷門。尤其在雪山成為一座大眾化的高山之後 , 這種情形更加兩極化。就我個人所知 , 大概平均二年只有一隊 , 通常走到佳陽山 , 也有走到大劍山就回頭 , 真正完成此段縱走的非常少。由這一點觀察 , 可以發覺在登山者的心目中 , 已把大劍山---雪山南脊 , 置於不可接近的範圍了。

然而 , 在某些人的心目中雪山南脊不應該算是難以越過的 , 一有機會誰都不會錯過。我們這次的行程是縈繞了多年的一個夢想。六年前我隨丁同三前輩奔馳於大雪山蜿蜓西稜展望時 , 便萌生了一探南脊的念頭。然而 , 計劃在多季積雪時
期來攀登 , 卻是不久前的構想。因為僅僅縱走實在難以滿足年青人好求刺激的天性 , 只有冬季積雪的大劍山 , 才能令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們所考慮的最基本條件是以前是否有人這麼走過 ,因為登山者不能獨享這份喜悅 , 所謂「娛樂」對於這些年青人是難以想像 , 起碼還不成氣候吧 !
此行共五人參加 , 沈林德銘、利思動、 周清淮、張公達與筆者。
前三人與後二人在第三天分成兩險 , 分開活動。




冷氣團停滯不去

二月十二日陰雨後轉晴

我們五人走進休息室 , 等候四點二十分開往宜蘭的頭班車 , 抬頭看牆上大大的掛鐘才只凌晨四點左右。
清泠的燈光下 , 利思勳那根冰斧因上了臘更加顯現重疊交錯的紋理 ,那副扁平的鏟嘴及銳利的斧尖 , 極優美的畫出一到弧形 , 應付冰雪地形的能力顯然是絕無問題的。

我們一共帶了四隻這樣子的冰斧 ( 老沈沒帶 ), 以及五雙冰爪(四雙八爪 , 一雙十爪)利思勳考慮了很久 , 終於沒綁上那雙剛才進口的能掌鞋 ; 否則會讓人誤以為是遠征北美阿拉斯加高山呢 !

出發前幾天 ! 冷氣團一直停滯不去 , 全省各地氣溫普遍下降, 是入冬以來最低的記錄。出發前一天報上刊出何歡山銀妝玉砌的雪景 , 但雪山南脊正確的氣溫卻無法得到 , 只能依賴過去的經驗去推測。

出宜蘭火車站後 , 多日的疑團終於被澄清了。眾人在這時候下意識的朝遠山喵上一限。果然 , 太平山上雪白一片。這個冷氣團的確嚇人 , 雪線壓低到一千五百公尺左右。

南山村以上 , 沿途雪白一片 , 那些亞熱帶闊葉喬木.一棵棵凍成冰樹 , 不勝重壓的枝椏 , 像初夜的新娘嬌羞地低下了頭。至於更高處積雪多深 , 則不得而知了。抬頭所見 , 只是一團團厚厚,陰沉沉的雲霾罩住整個山區 , 使人有種置身阿爾卑斯山的感覺。

過了思源垭口後,意外發現一路好天氣,太陽從雲中穿射到谷地,眾人如釋重負。
對七家灣溪流域 , 每人都有十分深厚的感情 , 這一帶純樸自然的景觀 , 以及榮民淳厚務實的工作精神 , 使人緬懷早期開拓時蓽路藍縷的情景。
我們很快的踏上雪山東峰分歧的支稜 , 拋下了武陵農場誘人的景色 , 轉上七卡山莊的登山道。
重負之下,走走停停,一路憑眺 , 不覺走過了大半個下午。四點多 , 終於抵七卡
山莊 o 一段剛開闢的大道 , 沿山腰蜿蜓而上 , 聽說準備拓築到三六九山莊 , 但才開築了二百公尺左右。


二月十三日晴

天氣非常好 , 樹枝上的雪花 , 給朝陽照射得晶瑩透亮 , 昨天那一大片撲天蓋地雲霾 , 也已消餌無蹤。路旁 , 成串的小草 , 頂著水晶樣雪片 ,優美的托起無垠蔚藍的晴空,遠處接上靛藍、起伏的峰巒,到東峰的路上景緻著實迷人 ; 梨山
上空的晨靄 , 在遊離中膲上一層淺淡有如絲帶的油彩 , 也把大地揮上一筆。

黃豆般大的汗珠一顆顆淌下兩頰。
老沈自從昨天爬上七卡的陡坡後 , 那雙大腳就開始歪了 ,一向愛拉長脖子喊出那老山胞聽了都會臉紅的山歌的他 , 這一下咱們都沒耳福了。

遠處 , 中央山脈北段群峰 , 南湖大山,中央尖山把他們的氣魄隱藏在陰影下。那幾條有可能開闢成新路途的蜿蜓支稜,伸入大甲溪激盪、滾湧的激流中去。
當李敏雄口味橫飛的暢談這段「倒走」經過時 ,眼看著不出奇的無明山頭也生動的抖起來。
合歡山對面的奇萊連峰 , 這時披上一身雪白的外衣 , 想起邱高、胡德寧、李福民三位愛山的朋友 !
這次活動 , 裝備與糧食都儘量「輕量化」 高熱能的口糧以補充大量消耗 。 即使如此刻意求輕 , 重量平均還在廿公斤左右 , 因為那些雪地裝備加重了。
「前程」可以推測的情況是,山腰及鞍部的箭竹林 , 油婆蘭山〈三三 O 四公尺〉至佳陽山的單科脊 , 以及普遍分佈於森林下的積雪 , 而中間的短竹坡只是緩和這些衝撞的調潤劑 , 其中尤被注意的是此段單斜脊十分狹窄, 峰頭多 , 落差大 , 佔去整個行程四分之一 , 但岩層大概還堅牢。
中午十二點我們走入三六九山莊的森林 , 老周主張慢走,說是多觀察對永遠不滿足的胃有利。實在的 , 當一名富有的觀光客有何不好1 就這麼 , 一行牛步化地在這大路上幌盪 o
陽光正強烈時 , 我們在冰斗邊緣苦攀 , 冰爪上尖銳的鋼齒深深刺進冰面 , 重壓之下 , 鞋底的齒槽擠出了潺潺水汁 , 在滑不留足的坡面上留下了一雙雙清晰的腳印。
由於積雪 ,雪山到北稜角所形成的倒圓弧,極為優美,壯麗。
3690峰在眼底了,下午四點終抵雪山頂 ( 三八八四 M ) , 此時夕陽威力逐漸
減弱。十分壯觀的雲海出現在四周 , 沿等高線三千公尺 , 雲海波湧激盪 o 雪山主峰確是最佳展望台堪稱玉山以北的盟主。
一直如影相隨的北段、中段群峰,歷歷可數 , 其後是太魯閣大山三二八二 M ), 立霧主山 ( 三 O 六九 M )o 玉山如神祇般肅穆的座落在南方 , 老沈與張公達當然知道那幾座是秀站巒山及附近群峰了,但是一直沒看出東郡大山 ( 三四八
七 M )、東巒大山 ( 三三六 OM ) ; 去年計劃探訪失敗 , 望著那片灰藍起伏,模糊的山影 ,不禁又點稚氣 , 而至傻呼呼的哀聲嘆氣。
大霸, 品田群峰在夕陽中抹一片粉紅 , 背對著陽光的大雪山 ( 三五二九 M), 頭鷹山 ( 三五 O 八 M), 由頂端射出由淺漸藍的光束 , 擋住那趁隙迎入的雲海。

然後是此行的目標! ---「雪山南脊」。 大劍山 ( 三五九三 M) 居中 , 連貫佳陽山 ( 三三一三M )劍山的這條稜線 , 也是雪山山脈中被認為最具誘惑力的脊背。支配著這條鉅大的 , 圍成拱狀的懸崖頂端---三叉山 (三六零零公尺)也不後人的頂住那天際。

望著群峰,夥伴們顯得很激動 , 像是不知世事的頑童。
我們在晚霞照耀中抵達翠池。當張公違把火生起後 , 雄雄烈焰 ,照出了那可親的香杉林。我一共來過雪山四次 , 而翠池是第三次拜訪了。那間石砌獵寮的牆基, 仍舊屹立不搖,堅固如常 , 希望有一天能為他蓋上屋頂。

當寒星在樹梢上倫窺時 , 四周寂靜,甚是可喜 , 老沈那豆紅的煙嘴 , 使我想起那些一塊忍受寒凍的朋友 , 尤其那敲開了一名年輕者的理想 , 一個個飛過彼邦去了的「洋山芋」。


二月十四日晴

翠池 , 早上寫下攝氏零下七度半的記錄 , 如果氣候不惡化, 大可樂觀的視為此行最低溫度。在冬天 , 雪山高海拔處有可能達到零下二十度的記錄 ; 這是很可能的 , 因為玉山北峰測候所曾測得零下十九度。雪山偏北 , 而又正逢冬季大
陸性寒流及來自白令海的海洋性東北季風 , 所以很有可能打破玉山的記錄。

據說有小道轉入大劍山主稜 , 但我們卻直接切入翠池後面的腰腹。
起初鬆雪十分好走 , 跟著清晰的山羊腳跡 , 漸漸走入圈谷圍成的平滑斜坡上。 後來發現不走小道實在不對,因為高山杜鵑及矮香青欣欣向榮 , 佈下了天樓地網難關,我們就像那些森林中的猢猻 , 連滾帶爬 , 這樹跳過那樹 , 演出了必定
逗人大笑的醜劇。最後終於殺到三叉山的肩頭。但是,似乎永不間斷的連續劇 , 卻耗盡了表演者的大半精力。差不多灌上半壺水 ,啃進一顆大槓子頭外加一包巧克力 , 這才挪正「老周的胃」。

三叉山這座叫人打從心底驕寵的小站娘 , 就這麼被那些粗心的傢伙給丟失了 , 陷在密密麻麻的「土種」手裡。

箭竹吸熱大 , 所有積雪全化盡了 , 只有背陰處還有一塊塊的散落著。不知名的小鳥在這荒野上嬉逐 , 給這荒野增加了不少生氣。大劍山背陽處積了不少雪。抄過三五二零峰到最低鞍部 , 可看到雪山主峰與三叉山接連,赤裸裸的岩稜直下司介蘭溪 , 那一排接一排的大斷層崖實在攝人心魄。
張公達那棍鮮紅色的冰斧柄也有了適當的陪襯 o

雪山南峰 ( 三四六二 M )尚隱藏在幾座山頭後 , 我很懷疑下午五時前可以到達後面的鞍部 , 到不了,那麼明天也到不了佳陽山 , 後天打算一口氣攻下劍山下佳陽部落 , 也不太可能。

真該收拾一下局面 , 非搬出辦法來不行。
商量結果 , 小魚(張公達)與我作先鋒 , 老周及和思勳陪老沈。隊員中如果有落後的 , 只要走前頭的不忘路途作些路記 ,殿後的便會很快跟上 , 尤其是冰雪地內的叢林。

我與小魚先走的好處是他們可從容的完成計劃 ' 而不會時時憂慮牽連別人。
一頂四人帳歸老沈用 , 我與小魚準備以雨衣充臨時帳 , 只要不來風雨 , 相信兩人尚可應付過去。

半路分成兩組 , 心裡一直非常難過 , 直到返抵台北 , 十八日在龍江街一頭撞見老周那付褐色健康的臉 , 我高興的笑出來。

雪山南峰全被高地杉林籠罩 , 森林底下箭竹稀稀落落 , 可是這層冬季的積雪很均勻 , 舖得也很厚 , 穿過華蓋的光束 ,很美麗的描繪出這幅淒豔景色。令人想到「齊瓦哥醫生」,奔逐於西伯利亞一原始森林的鏡頭。

穿出森林邊緣 , 即為下坡 , 稍低則緩為鞍部 , 金黃色草地上長著幾棵高山松 , 這裡有路可通志樂溪或左下環山部落 , 但都被歲月湮沒了。

到「鞍部」太陽仍很強烈 , 時間才下午四時, 可以向前走到三五 OO 峰前起伏平緩的稜線再休息不遲 , 吸了口氣 , 兩人便轉上坡。

這段稜線相當平餒 , 偶有段急崖 , 高度並不大, 也許是「平夷面」的一部份吧 ! 過三五零零峰後便急右轉 , 可以看出左右兩面有數個大小不一 , 高度不盡相同的冰蝕圈谷 , 因風化作用侵蝕 , 破壞了難以辨認的原形。

顯然東南面的侵蝕力較大 , 致使稜線後退 , 而兩圈谷上冰層造成了此「鰭背山脊」 (Arete),此外「岩海」 、「冰磧丘」,幾座「羊背」山頭都可發現 , 顯然是接垠穆特勒布山西南最發達的冰河遺蹟。

當你計劃此線縱走時 , 若對此地形沒有這方面的了解 , 對「南脊」是不會有太大把握的。
植物帬落 , 大致沒兩樣 , 因積雪很深 , 稜線上竟找不到一塊可棲息的地方。遂左下溪谷 , 也因坡度太大 , 直到天黑還沒發現一塊可停足的營地。

是夜兩人蹲在兩棵胸圍可環抱的冷杉上 , 這兩樹緊靠在一起生長 , 形成一座拱欄。我們劈了一些乾柴 , 準備烤火睡覺。
晚上有一高層鱗狀雲出現 , 暗示氣候幾天內會有變化。

二月十五日 晴

在冬天 , 尤其是位居積雪低限至中度地區 ( 在雪山大致是三千三百至三千六百間 , 較暖和時 , 則向上挪移)穿不穿冰爪是件很惱人的決定,我帶的冰斧是一根義大利短冰斧 , 是專供陡冰坡 , 或冰壁最適用 , 因此頗有力難從心之感。張公達那根日式標準型冰斧配合名牌鞋底登山鞋 , 就俐落多了。

過三五零零峰後 , 稜線向右延伸 , 與大劍山的高肩稜脊接上, 落差五十 公尺 , 這塊冰蝕地形因有香青及杜鵑,一路上去給人較大的安全感。
大劍山〈三五九三 M〉 前後有兩山頭 , 後方那個才是。我倆在十時抵峰頂 , 有一顆三等基石座落頂端 , 基石旁圍著三個石盾 , 岩面上有台南市登山會楊南郡與蔡壽榮兩位前輩紅漆留名。

張公遠看著大雪山時 , 我不禁的想起過去。背負碩大無比的日式帆布背包 , 跟丁先生在上面奔馳的豪情。目前這種配備精良的裝備來比 , 登山方式已有極大的改善。

由大劍山下到東南方主稜接上的鞍部 , 是由逆掩岩棧的懸崖及滑動的碎石坡構成 , 但箭竹坡很快的接上鞍部 , 即使如此其落差竟達四百公尺 !

我們在融雪匯成的水池邊午餐時 , 陽光、正懶懶的流過 。劍山以北的稜線充滿了陷阱 , 當然這時是絕想不到的。

布夫奇寒山(三二八零M )前後皆為箭竹坡 , 面積之大相信是雪山山脈中最大之一(伊澤山附近顯然也是 ) 。抵鞍部後有清晰小徑。布山無特出面貌 , 自油婆蘭山可以詳細觀察佳陽山拖下的傳統登山道 , 在頂旁發現了翠地以來第一個路標 , 其紀念性較辨路用為大。

在布山所接上的稜線中段 , 有一相當大的水池。

在第二個山頭(3300 M)前遭到許多判斷上的錯誤 , 山羊的腳跡幾次引入斷崖邊緣 , 一再爬上爬下 , 斗大的汗珠夾背而下。

大致上此後皆以稜脊為妥捷路徑 , 此外都是單斜脊的露岩與斷層崖 , 但兩峰間都為箭竹密生的鞍部。

第三個山頭上密生了高山杜鵲與冷杉孤林 , 底面只有腐蝕層 , 這些高山杜鵑長得跟喬木那般高大。佳陽山那面巨大標幟時時閃入眼簾。

下陡崖上的密竹林 , 實在整人, 在三一六九峰上 , 準備第二次露宿。此時晚霞淒豔的佈上一層血紅的天幕 , 亂雲由谷中高昂的捲起 , 直沖雲霄 , 接著稀稀落落的下起冰雹。

兩人費了相當力氣砍了幾根小樹幹來架營 , 兩件雨衣作為天幕遮蓋 , 我帶來 一支雨傘也用上了。看模樣還是個頂舒適的「窩」呢 ?

張公達已經累得不成樣了 , 呼呼大睡起來。我一面煮飯 , 一面看天際的變化 , 聽松濤一會兒強烈 , 一會兒又沒動靜 。梨山的燈火刺花花的在黑夜中閃耀,卻好比天涯海角般遙不可及。

我沒帶錶,也不知道是什麼時候了 , 把茶喝完 , 嚼起花生時 , 不意抬頭一看 , 有幾顆寒星呢 ! 這一陣子 , 顯然是雲消霧散了 , 感謝老天的仁慈。




二月十一日 晴

坎呵地形因積雪愈見難行 , 因此前進得非常慢 , 一路上心裡直打量著 , 明日即使不去劍山,( 不可能不去的一座山 ),也可能還回不到文明世界 !

我看到佳陽山這一段岩稜不像是冰蝕後的「鰭背山脊」 ,實在就是逆掩斷層遭風化後的原態 , 表面較鬆軟的土質或附著的岩塊、石礫隨雨水及風化而流失,露出了節理明晰的單斜脊, 其橫斷面也就很清楚了。

仍在退後的脊背 , 多數由高山灌木叢加以鞏固 , 其實不盡然 , 這些灌木叢的根部很迅速的擴張及深入 , 促使基本風化作用加速岩層破裂。應付此環境有二項應注意,偽裝的枯木質地 , 及多少有點不牢的岩塊。

雪地上印出了深淺、大小不一的獸類腳印 , 顯然為數很多的山羊、水鹿在此尋找嫩車。翠池出發以後 , 沿途懸崖峭壁 , 或樹林下的山腰窪地 , 甚至屹屹險峻的岩稜上都有牠們的綜跡 ;足跡明顯的印在雪地上,尤其自油婆蘭至佳陽山這
段稜線 , 那種擁擠的情形 , 真是「摩肩接踵」「車水馬龍 」盛況了。

佳陽山的風貌有資格與大雪山分庭抗禮 , 前者是「俊」 後者則是「秀」,此行最主要目標---劍山 , 近在眼前。

自最低鞍部,一口氣爬到佳陽山頂 , 不是暢飲水壺中冰冷的水,也顧不得填上那可以繼讀活動的食糧 , 而是認認真真的迎著這個廣大的世界 , 貪婪的品吸永遠可以辨別的氣息 , 回憶著那跨上頂部的最後一剎那 , 我感覺到從沒有一刻比現在更認識自己。

廿世紀中葉 , 偉大的探險家斯文赫定 , 在西藏北方,新疆的南部,和闐河上流探險時 , 曾以「天賜湖」一詞來感謝上蒼的仁慈 , 否則他必難完成其最後的歷程。渺小的我則將何以藉此軟弱的血肉之軀 , 獻大地於萬分之一 ! 如果這一天來到 , 我必不會吝惜。

下午一時半 , 我的伙伴上來了 , 同時也決定不去劍山 , 雖然她是那麼接近 , 可是最主要的一件事在現實世界中呈現 , 實在是多麼難以選擇的決定。
雲層增厚,氣候已開始變化,沒理由跟大自然作對,三七二十一走為上策。兩人有默契的大大補充了一頓,準備一路下衝。

打著手電筒摸黑 , 一路數著滿天星斗 ,自佳陽山過大失夫山 ( 一九七六 M) 到大甲溪底 , 佳陽部落及公路上已是燈火閃耀多時 。九點才摸到「流籠」渡口 , 澎湃的溪流燃起了我們的歸心 , 但是夜已夠深 , 發現流籠被卡住在河中央 , 無奈的被迫宿溪底河床。

次晨,渡溪的流籠仍然不能作用,兩人只好冒險相互確保涉溪,登上對岸。
大甲溪流水又強又急,單獨涉溪不保險,臨機一動,我倆相互兩手抓在對方肩上,以四腳跨步,一小步一小步橫移,腳上穿上登山鞋增加駐留力,加上大背包增加的重量,於是戰戰兢兢的強渡大甲溪。



參考:
三月到四月可能是這條路線最成氣候的季節 , 總還有積雪,不愁沒水苦旱。
上下大劍山是不是尚有其他通路 , 這次沒詳細看他東南垂下的稜線 , 可能有路但已被長得夠快的灌木叢掩蓋了 , 我們是採其南壁的陡坡強下 , 前人也似如此。

佳陽山到三一六九峰之間地形陡峭 , 不是可供設營的地方。
佳陽部落 , 將會受達見水壩建成後影響 , 一旦開始聚水,這條入口也許須轉
移。

由劍山拖下的大木山、 ( 二八 O 八 M 〉稜線是不是可以攀登或越過 , 相信得再觀察一個時期。因為他的西南面有達五百公尺 , 近七十度的懸崖。在解釋「白狗大山」的脈勢歸屬時 , 根據這個斷崖的形成比較具有意義,在地質演變上 , 白狗大山與雪山地壘的關係比與脊樑山脈較為密切 , 林丈安先生憑目前的地形判斷為西合歡山一個支脈也像沒錯。不過 , 據了解 , 白狗大山乃雪山地壘的一部份 , 受地質變動及大甲溪主流的切割 ,而隔離成另一個獨立部份。

翠池旁的香杉林似乎動刀太多了 , 愛好這些「巨靈」者必須提出嚴重的抗議。我們在斷崖邊緣 , 翠池下方選擇了一塊平坦地掘了一個坑 , 算是「公共廁所」 希望這塊地方受登山者歡迎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